一、预存费用与合同差异
联通宽带业务中普遍存在预存金额与实际扣款不符的现象。有用户反映办理时承诺「预存899元话费送FTTR设备」,实际扣费时却出现每月固定套餐费134元、流量配额缩水等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营业厅通过支付宝资金冻结等话术模糊费用性质,导致用户后期需支付隐性月租。
- 推销时承诺每月返现30元,实际需用户自行抵扣预存款
- 协议期从口头承诺的2年变为系统登记的3年
- 安装质量与宣传不符,出现网速不达标等问题
二、隐性捆绑消费陷阱
联通宽带业务存在多重捆绑消费风险:
- 强制绑定副卡和电视业务,产生计划外月费
- 通过「信用付」等金融产品变相办理网贷分期
- 利用老用户号码绑定限制套餐变更
更隐蔽的是部分营业厅在用户不知情时绑定信用服务,需录制点头视频完成网贷授权,存在重大金融风险。
三、解约退费障碍重重
用户退订宽带时面临多重阻碍:
- 需支付高额违约金,部分案例达数百元
- 营业厅与客服相互推诿,处理周期超30天
- 电子合同签署流程不规范,存在未告知条款
有用户投诉称,即便获得赔偿承诺,最终也因协议条款变更未能兑现。
四、用户维权建议
为防范消费陷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办理时要求出具纸质合同并核对系统登记信息
- 警惕「免费安装」「信用额度」等诱导话术
- 通过工信部投诉平台等渠道保留维权记录
联通宽带预存费模式存在系统性消费陷阱,表现为合同欺诈、捆绑销售和退费障碍。建议消费者强化证据留存意识,办理业务时坚持「三查」原则:查合同明细、查系统登记、查费用构成。监管部门需加强运营商金融合作业务的合规审查,遏制变相网贷等新型侵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