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制升级手段引发用户不满
近期广东广电网络在南雄地区推行光纤升级服务时,被用户指控通过断网断信号等强制手段迫使用户升级套餐。多名用户反映,原有铜轴线路被突然切断后,维修人员以“线路老化无法修复”为由拒绝检修,仅提供付费升级光纤方案,且恢复时间未明确承诺。
部分区域用户遭遇更极端情况:施工队以“三线整治”名义直接剪断可用线路,导致用户无法自主选择是否保留原有服务。这种“先破坏后收费”的操作模式,被质疑为变相捆绑销售。
二、用户投诉与维权困境
消费者维权过程中遭遇多重阻碍:
- 套餐降级受阻:有用户原26元套餐被强制升级至36元,退订时被要求补缴“欠费”54.6元
- 隐性扣费争议:用户投诉未经验证码的自动扣费行为,半年累计多扣614元
- 服务态度恶劣:维修人员直言“不升级就别用广电”,客服协商时仅同意部分退费
时间 | 事件 | 涉及金额 |
---|---|---|
2024-08 | 童锁失效自动扣费 | 614元 |
2024-11 | 三线整治断网 | 套餐差价10元/月 |
2025-03 | 注销账号被拉黑 | 滞纳金争议 |
三、官方回应与质疑声并存
广东广电官方回应称升级改造系配合政府“三线整治”工程,强调光纤套餐属自愿选择。但用户指出,实际执行中存在以下矛盾:
- 线路破坏与建设不同步:剪线速度远超光纤铺设进度,造成服务真空期
- 维修责任转嫁:将本应维护的基础设施问题转化为用户付费升级需求
- 告知义务缺失:仅通过线下摆摊宣传重大服务变更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以技术升级为由单方面终止服务,强迫消费者接受附加条件。
此次升级争议暴露出传统广电运营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服务意识滞后、技术迭代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与消费者选择权,成为通信行业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监管部门需建立更有效的服务监督机制,防止技术升级异化为变相涨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