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绑销售与强制消费
中国电信宽带套餐常以“免费升级”“赠送设备”等名义强制用户接受捆绑服务,例如办理主卡必须绑定副卡、强制开通彩铃或调速服务。部分用户反映,套餐合同中未明确说明副卡费用,导致每月额外支出32元。赠送设备可能涉及隐藏租赁费,例如摄像头每月15元存储费或光猫升级费。
二、隐形费用与条款模糊
套餐合同中常隐藏以下费用:
- 达量降速:低价套餐宣称不限流量,实际达到阈值后降速;
- 设备租赁费:光猫、路由器等设备名义免费,实则按月扣费;
- 业务叠加费:如5G升级会员包、视频彩铃等费用被默认开通。
部分用户发现,合同中的“自愿”“已阅读”等条款为工作人员代签,消费者未被告知具体内容。
三、私自办理分期网贷
部分营业员在用户不知情时,以“优惠活动”名义为其办理网贷分期。例如,用户签约后才发现花呗自动生成36个月分期账单,实际为电信通过网贷预支费用。此类操作未在合同中明确说明,且用户需承担征信风险。
四、违约金与解约限制
电信套餐通常要求签订2-3年合约期,若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例如,副卡销户需按15元×使用月数赔偿,宽带解约违约金可达数千元。更有用户因套餐“免费升级”被锁定高额资费,无法恢复原套餐。
消费者办理电信宽带套餐时,需警惕捆绑销售、隐形扣费、网贷分期等陷阱,务必要求书面合同并逐条核对。遭遇侵权时,可向工信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