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套餐内容
部分商家通过夸大流量套餐吸引消费者,如宣称”19元200GB”的套餐,实际激活后月租可能突增到39元,通用流量仅30GB。更隐蔽的陷阱是将定向流量包装成通用流量,限制用户只能在特定APP使用,导致实际可用流量大幅缩水。
运营商常用的文字游戏包括:”不限量套餐”实则限制网速,超过阈值后网速降至128kbps无法正常使用;”首充优惠”暗藏分月返还规则,中途注销将损失预存话费。
二、隐形费用层层叠加
隐藏费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激活费:部分卡需支付50-100元开卡费
- 叠加费:超出流量按5元/GB计费
- 服务费:强制绑定视频会员等增值业务
有用户反映实际月消费可达宣传价格的3倍,其中套餐外流量费占比最高。某案例显示10GB套餐超支2GB产生204元费用,远超套餐本身价格。
三、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不良商家将物联网卡伪装成手机流量卡销售,这类卡存在三大风险:
- 无11位手机号,无法注册社交账号
- 流量虚标严重,100GB实际可用仅50GB
- 充值金额进入第三方账户,运营商无法退款
更恶劣的是部分物联卡需预存100元以上才能使用,停用时余额难以追回,成为典型的资金陷阱。
四、合约期限制与售后缺失
强制绑定12-24个月合约期是常见套路,提前注销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有案例显示违约金达剩余合约期总费用的50%。当用户发现套餐不符时,商家常以”系统延迟”推诿,待15天后悔期过后拒绝退费。
部分商家售后通道形同虚设,用户充值后遭遇:
- 客服失联:线上渠道无人工应答
- 责任推诿:要求用户自行联系运营商
- 地域限制:宣称全国套餐却无法本地使用
避免落入流量卡陷阱需遵循三大原则: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逐字核对电子协议条款、保留充值凭证。遭遇欺诈时应立即向工信部投诉,利用7天冷静期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