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认开通增值服务
多数用户反映新卡激活后,运营商默认开通彩铃、游戏包月等增值服务。如案例显示,某用户办理198元无限流量套餐,次月却被扣除300元,因系统自动添加20元彩铃、30元游戏包月等收费项目。这些服务需用户自行拨打客服或登录APP取消,否则持续扣费。
二、虚假宣传优惠套餐
营销人员常使用三类话术陷阱:
- 将「冻结押金」包装成「优惠券返还」,如某案例冻结1547元资金分24期返还,实为变相收取套餐费
- 夸大定向流量比例,宣称百G流量中80%为限定APP使用
- 隐瞒费用递增规则,前三月19元套餐后期自动涨至39元
三、激活流程存在漏洞
快递员代激活过程中频现违规操作:
- 要求用户进行人脸识别却未说明用途
- 诱导充值话费后未开通承诺服务
- 将主卡擅自降级为副卡绑定新号码
这些操作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风险增加,且扣费规则不透明。
四、合约期限隐藏条款
部分套餐存在三类隐形约束:
类型 | 案例 | 后果 |
---|---|---|
违约金条款 | 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 | 损失冻结押金1547元 |
自动续费条款 | 体验期后默认收费 | 每月多扣15-30元 |
条款变更权 | 运营商单方调整资费 | 月租29元变39元 |
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办理业务,激活时要求书面确认资费明细,定期核查账单。监管部门需建立增值服务二次确认机制,规范第三方代理商操作流程,从源头遏制隐形收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