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近年来,联通公司通过农村基层组织推广宽带业务时频发消费纠纷。多地用户反映,推销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话术包装和行政施压实施强制消费。村干部参与业务推广获取利益分成,成为该模式的重要推手。
强制捆绑消费
调查发现推销行为存在三大典型特征:
- 套餐升级强制:用户选择低价套餐遭拒,必须接受高价套餐
- 设备二次收费:即使自备设备仍需缴纳安装费
- 行政手段施压:以”完成任务”为由强制村民更换原有运营商
宣传内容 | 实际收费 |
---|---|
免费安装 | 收取设备押金200元 |
月费59元 | 强制升级118元套餐 |
虚假宣传套路
推销人员采用系统化的话术策略:
- 使用”政府合作项目”等权威话术背书
- 承诺随时退订却失联推诿
- 电子合同陷阱:签字时隐藏关键条款
湖南某用户办理时遭遇”免费宽带”话术,实际被绑定每月99元固定消费,签约时未获明确告知。
维权困境分析
消费者维权面临三重阻碍:
- 责任推诿:公司要求找推销员,推销员推给公司
- 取证困难:口头承诺无书面记录
- 解约成本:提前终止需支付高额违约金
河北某用户因套餐纠纷投诉月余未果,最终被建议”直接报警”,暴露出企业售后机制缺陷。
农村宽带市场存在监管盲区,建议建立三方见证签约制度,强制要求企业提供纸质合同副本,并通过村级政务平台公示资费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强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