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费流量背后的合约陷阱
移动运营商常以“首张副卡免费”吸引用户,但实际办理时会捆绑隐形条款。例如用户办理副卡时被默认开通需在线24个月的“在网享惠民权益”,工作人员以“活动不收费”为由拒绝取消,但若强制解约则需支付每月10元功能费。另有用户反映“免费赠送三个月流量包”实为扣费陷阱,未主动取消即默认续订每月300元高额套餐。
二、隐形收费双重叠加
副卡收费结构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
- 套餐费+共享功能费:宣传中10元/月的副卡,实际收取套餐费10元+共享功能费10元
- 主副卡扣费分离:副卡产生的1400元流量费需主卡承担,但费用充值至副卡无法使用
- 扣费不透明:副卡费用未纳入主卡账单查询系统,用户需单独核查
三、业务取消障碍重重
运营商设置多重障碍限制用户取消业务:
- 线上渠道无法办理取消,必须到指定营业厅
- 客服推诿称“活动不产生费用”拒绝受理
- 合约期内取消需支付违约金,部分用户两年累计多付240元
四、用户应对策略指南
为避免陷入副卡消费陷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办理前要求书面确认所有收费明细
- 每月通过官方APP核查“增值业务费”项目
- 保留业务办理录音,遇纠纷向工信部投诉
移动副卡的“免费”噱头往往隐藏着合约绑定、双重收费、取消困难等系统性消费陷阱。用户需提高警惕,通过定期核查账单、留存证据、多渠道投诉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运营商更应规范营销话术,在办理界面强制公示全量收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