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费赠送背后的消费陷阱
移动运营商常以「回馈老用户」名义电话推销免费流量,声称「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但实际暗藏扣费陷阱。例如用户办理后常出现套餐外收费、隐形叠加服务,甚至未经同意自动续费的情况。部分推销员通过模糊话术,将收费项目包装为「限时福利」,导致用户月账单激增50%-100%。
- 合约期内限制携号转网
- 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
- 优惠到期自动转收费套餐
二、文字游戏中的隐藏条款
运营商在活动说明中常使用模糊表述,例如「0元体验包」实际包含绑定服务费,「赠送流量」可能附加最低消费门槛。长春市民曾因未注意「仅限夜间使用」「定向流量」等限制条件,导致产生高额超额流量费。更有用户发现赠送流量需搭配开通增值业务,否则无法享受优惠。
三、诱导升级套餐的套路
推销人员通过话术设计诱导用户升级套餐,典型手法包括:
- 谎称原套餐即将停售
- 虚构流量超额使用记录
- 承诺资费不变却暗改计费规则
部分用户办理所谓「7折5G套餐」后,发现合约期内无法降档,且两年后资费自动上涨。
四、如何识别与应对隐形消费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护权益:
- 要求客服书面确认活动细则
- 通过官方APP实时监测套餐变更
- 对未经确认的收费项目立即投诉
如遇强制消费,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2024年数据显示,83%的类似投诉通过10086客服成功退费。
面对运营商促销活动,消费者需警惕「免费」「赠送」等话术,仔细核查业务办理短信中的有效期、解约条件等关键信息。建议办理后立即登录官方平台核对套餐详情,保留通话录音作为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