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销话术的诱惑:从“免费”到负债的陷阱
运营商以“0元购机”作为宣传卖点,通过“免费送手机”“充话费白拿旗舰机”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实际签约时,用户需支付现金预存费用并绑定分期业务,如姚远父亲案例中,除支付1500元现金外,还被冻结2159元预授权额度,每月需偿还59.97元分期款。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常使用人脸识别等快捷操作完成签约,致使老年人无法及时理解合同内容。
二、隐性成本拆解:算清账本背后的真实支出
该模式包含三重隐性成本:
- 预存话费变相融资:用户需预存高额话费,如某活动要求24个月月租199元,总支出达4776元,实际年化利率超15%
- 分期利息伪装话费:运营商通过冻结支付宝/花呗额度完成隐形放贷,逾期直接影响征信
- 捆绑消费连环扣费:包含强制开通高价套餐(如129元/月)、宽带安装费(600元)及年费(360元)等附加消费
三、维权困境:老年人为何成为主要受害者
老年群体面临双重维权壁垒:其一,运营商未履行告知义务,签约流程中缺少对分期条款的详细说明;其二,维权周期漫长,姚远耗时一年半才理清父亲被绑定的橙分期业务,期间已产生两次逾期记录。数据显示,65岁以上用户中仅23%能自主识别套餐变更风险,超半数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难以调降资费。
四、监管缺失与市场反思
尽管工信部2024年发文要求规范适老化营销,但地方运营商仍存在系统缺陷:湖北电信等未开通老年专线,湖南联通仅设置65岁以上用户提示却无保护措施。律师指出,此类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十条关于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规定。
所谓“0元购机”实为资金时间价值套利工具,通过话费分期实现年化15%-40%的隐形成本转嫁。消费者应警惕“免费”背后的三年合约锁定期与复合计息规则,监管部门需强制运营商公示实际年化利率,并为老年群体设立业务办理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