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游戏:优惠期限与费用恢复
运营商常以“月租1元”吸引用户,但实际仅为首年优惠价。例如某5G流量包首年1元/月,到期后自动恢复30元/月资费,且客服不会主动告知用户优惠期限。部分套餐更将“年流量”包装成“月流量”,如标注“100GB流量”实为全年总量,每月仅8.3GB可用。
二、本金当赠费:虚构低月租
商家通过混淆本金与赠费概念制造低价假象:
- 首充100元被拆分为“本金立即到账+分5个月返还”,实际月租仍为21元
- 号称“9元月租”套餐需用户每月手动抵扣账户余额,漏操作则按原价扣费
三、自动续费陷阱:次月扣款无提醒
开通套餐时默认勾选自动续费选项,扣费前无短信提醒。有用户开通0.1元省省卡后,次月被扣58元会员费,需多次投诉才可退款。部分流量包续约时若仅回答“不续约”,系统会默认保留原价套餐而非取消服务。
四、流量限速与断网规则
低价套餐普遍存在流量限制:
套餐类型 | 限速阈值 | 限速后网速 |
---|---|---|
1元日租卡 | 40GB/月 | 3Mbps |
无限流量卡 | 20GB/月 | 1Mbps |
当实际网速降至100KB/S时,连视频通话都会卡顿。
五、物联卡伪装风险
不良商家将物联网卡伪装成普通手机卡销售,这类卡片具有以下特征:
- 号码非11位数字组合
- 无法拨打语音电话
- 卡面标注“消费电子级成品卡”字样
- 运营商官方渠道无法查询套餐详情
办理低价手机卡需警惕多重隐形规则,包括但不限于优惠期限、自动续费、限速断网等条款。用户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套餐详情,开通服务时立即关闭自动续费功能,并定期查询消费明细以防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