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续约陷阱:合约期限成“紧箍咒”
广电宽带套餐的续费条款中常包含自动续约机制,用户若未在合约到期前主动提出终止,将默认续签1-2年新合约。这种“静默绑定”导致许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发违约金条款,如2025年石家庄某用户因未及时取消服务,被要求支付188元违约金。
更隐蔽的是,部分套餐将手机号与宽带绑定,若用户号码被标记为“吉祥号”,即使仅取消宽带服务,仍需继续履行手机号最低消费合约,形成双重违约金风险。
二、模糊条款埋雷:关键信息避而不谈
多地消费者投诉显示,业务员办理宽带时存在三大违规行为:
- 刻意隐瞒合约期限,宣称“随时可退”却未说明违约金条款
- 未明确告知自动续约规则,合同文本使用复杂法律术语
- 电子签约流程中,关键条款未做显著标注
2024年河北用户王某办理宽带提速时,业务员仅强调“免费升级”,直至次年取消服务时才发现需支付千元违约金。
三、高额违约金:用户进退两难
广电违约金计算呈现两大争议点:
- 按剩余合约期全额收费,而非实际损失计算
- 设置最低赔付门槛,如188元基础违约金+套餐差价
2024年9月某用户提前解约时,违约金高达套餐总费用的40%,远超《民法典》规定的30%上限。
四、消费者如何破局维权?
建议采取三步维权策略:
- 保存业务办理时的录音、宣传单页等证据
- 向工信部提交书面投诉,要求说明违约金计算依据
- 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格式条款无效
2025年石家庄某用户通过工信部投诉,成功将违约金从445元协商至50元。
宽带服务的违约金争议本质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博弈。消费者需强化合同审查意识,监管部门更应建立违约金公示制度,推动电信服务条款标准化,从根本上消除“合约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