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狸猫换太子:运营商偷梁换柱
消费者下单时选择移动流量卡,实际收到的却是电信/联通卡或物联卡。这种操作通过虚假宣传诱导用户激活,利用合约期限制注销自由,且套餐资费与宣传严重不符。主要特征包括:
- 激活后无法立即注销,需履行合约期
- 实际月租比宣传高出20-50元
- 定向流量占比超70%,通用流量极少
二、一叶障目:套餐内容不符
商家通过模糊宣传术语设置多重陷阱,常见手法包括:
- 「无限流量」实为达量限速,超过阈值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
- 「长期优惠」仅前6-12个月有效,后期资费翻倍
- 「免费体验」暗藏自动续费条款,需手动取消
宣传内容 | 实际内容 |
---|---|
29元188G通用流量 | 39元30G定向流量 |
首月0元体验 | 次月起扣费59元 |
三、以假乱真:物联卡陷阱
不法商家通过物联卡冒充正规手机卡,这类卡片具有以下特征:
- 无11位手机号码,仅有ICCID识别码
- 流量虚标严重,100G实际可用仅30G
- 充值费用进入第三方账户,退费困难
此类卡片无法享受运营商官方服务,故障维权时往往面临投诉无门。
防骗核心技巧总结
为避免落入黑心流量卡陷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激活前通过运营商官方APP验证套餐详情
- 拒绝非11位号码及物联卡设备
- 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
- 优先选择运营商直营渠道办理
若发现套餐内容与宣传不符,应立即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要求退一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