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扣费项目
吕梁电信存在长期擅自扣费现象。例如2015年有用户办理129元套餐后,每月实际扣费超过300元,经查证发现被无故多收120元/月基本话费,30个月累计多扣数千元。类似案例中,用户发现套餐内包含未告知的“宽带调速费”等附加项目,导致实际费用远超宣传金额。
- 未明示的副卡月租费(10元/张)
- 设备租赁费(摄像头/存储空间月租)
- 自动续费提速包(19元/月起)
二、合同条款欺诈
营业员常通过代签协议方式规避责任,用户仅在空白处签字,合同上“自愿”“已阅读”等关键声明实为工作人员伪造。2024年某案例显示,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订36个月网贷分期协议,涉及金额达五千余元。
三、取消服务障碍
消费者要求终止服务时面临多重阻碍:
- 以“合约未到期”为由收取高额违约金(通常为剩余费用30%-50%)
- 强制要求归还未使用的设备(如光猫、摄像头)
- 拖延处理投诉超过2个月
四、诱导消费话术
业务员通过特定话术误导消费者:
- 将收费项目表述为“免费赠送”
- 虚构“内部特权优惠”(如声称月费直降50元)
- 利用技术术语模糊服务内容(如“网络升级采集信息”)
2018年北京用户案例显示,客服刻意推荐高价套餐,隐瞒更优惠的19元互联网套餐存在。
吕梁电信宽带资费陷阱呈现体系化特征,从营销话术、合同签订到费用结算形成完整套路链。消费者应保存通话录音、合同原件等证据,遇纠纷时可通过工信部投诉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