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绑消费陷阱
移动宽带常以「免费安装」吸引用户,实则强制绑定手机卡套餐。用户必须承诺每月最低消费金额,部分案例显示:办理29元手机套餐后实际月费达89元,包含机顶盒、流量包等隐性消费。更有用户反映安装后才发现需额外支付电视套餐费,即使未使用相关服务也会按月扣款。
二、隐性费用连环套
表面优惠往往暗含多重收费:
- 装机费:宣称免费宽带却收取200-300元安装费
- 设备押金:机顶盒、路由器需缴纳押金且退订时难以返还
- 服务升级费:套餐到期后自动转为高价资费,涨幅达300%
三、网速缩水争议
用户实测数据显示,移动宽带存在严重虚标现象。宣传的100M宽带实际下载速度不足10M,高峰期网络延迟超过200ms。安装人员常以「无线信号干扰」为由推诿,却拒绝提供有线测速服务。部分用户因网速不达标申请退订,仍被要求支付违约金。
四、合同期限暗藏霸王条款
套餐合约普遍设置3-4年超长锁定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全额费用的60%作为违约金。更隐蔽的是「自动续约」条款:合约到期后未主动取消即默认续约3年,且新合约取消门槛更高。
解约时间 | 剩余月份 | 违约金比例 |
---|---|---|
第6个月 | 18个月 | 1080元 |
第12个月 | 12个月 | 720元 |
移动宽带套餐通过捆绑销售、模糊条款、技术壁垒构成系统性消费陷阱。消费者办理时应坚持索要纸质合同,重点关注「合约期限」「解约条件」「增值服务」三项条款,必要时通过工信部投诉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