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限制陷阱
中国移动免费宽带服务普遍要求用户签订1-2年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有用户反映在安装时未获知合约条款,却在账单中意外发现绑定扣费项目。部分案例显示,运营商甚至在合约到期后仍以系统限制为由拒绝降档套餐。
- 强制绑定最低消费套餐(58元起)
- 合约期内禁止携号转网
- 解约需返还设备并支付违约金
二、网速缩水现象
用户普遍反映实际网速与宣传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区域夜间高峰期下载速度不足1Mbps。运营商通过达量降速机制(如30GB后限速)变相限制使用体验,严重影响视频观看和在线办公需求。
技术检测数据显示,免费宽带分配的带宽资源仅为付费用户的30%-50%,且网络优化优先级最低。有用户投诉后收到”付费升级带宽”的推销方案,但实际效果未达承诺。
三、捆绑消费模式
免费宽带需强制绑定手机套餐,形成双重消费关系。以某地套餐为例:
- 基础手机套餐:59元/月
- 宽带附加费:20元/月
- IPTV服务费:20元/月
这种模式使得用户实际年支出超过千元,远超单独办理宽带的市场价格。部分用户遭遇套餐资费暗涨,两年间月费从39元升至99元。
四、服务质量争议
安装服务存在地域差异,老旧小区常出现设备调试困难、线路老化等问题。客服系统存在三大痛点:
- 投诉响应延迟超48小时
- 不同营业厅处理标准不统一
- 故障维修需用户自行举证
有用户经历长达三个月的网络不稳定期,期间未获得任何补偿。
中国移动免费宽带存在显著的条款不对等和服务落差,其”免费”属性通过捆绑消费和隐性成本转嫁实现。消费者需特别注意合约细则中的服务降级条款和自动续约规则,建议通过第三方测速平台验证实际网速,并保留书面协议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