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费结构不透明
移动副卡的月租费通常分为基础套餐费与附加功能费两部分。用户办理时仅被告知基础套餐价格(如10元/月),但隐藏的流量共享功能费(10元/月)往往在扣费时才被发现。部分套餐说明中“共享主卡资源”的表述,实际暗含独立收费项目,形成双重计费模式。
二、业务捆绑策略
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强制绑定收费项目:
- 宽带业务与副卡绑定,优惠期结束后自动升级资费
- 赠送的”惠民权益”业务需承诺在网24个月,取消即触发副卡费用
- 历史业务(如云盘、彩铃)随套餐变更保留收费
三、合约条款陷阱
合约中埋藏的三类隐性条款常导致额外收费:
- 靓号识别规则不透明,副卡号码被单方面认定为靓号
- 流量共享机制存在超额计费漏洞,主副卡共用流量池触发叠加包
- 宽带合约到期续约条款未明确告知,默认延续高价套餐
四、消费者维权困境
用户遭遇隐形收费时面临多重维权障碍:账单明细不显示副卡独立消费记录、客服拒绝承认宣传误导、营业厅以”系统设定”推诿取消业务。老年人群体更易因不熟悉电子渠道,长期承担隐藏费用。
运营商通过拆分收费项目、模糊业务边界、设置技术壁垒等手段,将副卡月租费隐形增幅控制在20-200%区间。建议用户在办理时要求书面确认所有费用组成,定期通过官方APP核查增值业务,并向工信部投诉争议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