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始激活与附加服务费
电销卡在购买时往往需要支付隐藏的激活费和管理费,部分供应商会在用户选卡后额外扣除15-50元不等的费用。更有代理商通过捆绑销售强制收取号码筛选费、隐私保护服务费等附加项目,这些费用通常不会在宣传页面明示。
- SIM卡工本费:5-20元/张
- 白名单报备费:100-300元/号段
- CRM系统接入费:200元/月起
二、套餐外计费陷阱
运营商宣传的“0.1元/分钟”低资费往往仅限本地通话,跨省拨打可能产生0.3-0.5元/分钟的长途费。更隐蔽的是部分套餐包含的阶梯式计费机制:当月通话超过3000分钟后,资费自动上浮30%,这类规则通常藏在服务协议附件中。
三、合同条款中的隐性约束
自动续约条款与高额违约金是主要风险点,某供应商合同规定: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合约期总费用的50%作为赔偿金。部分代理商使用模糊的“业务调整”条款,允许单方面变更套餐内容或终止服务而不承担违约责任。
四、号码维护与替换成本
高频拨打导致的号码标记率高达67%,被标记为骚扰电话的号码需支付20-100元/次的清标费,严重时需重新购买号码并承担数据迁移成本。部分代理商要求号码月更换率达30%,这意味着100人的电销团队每月需额外支出3000元购卡费。
电销卡的真实成本=标价套餐×1.5+隐性支出,企业采购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包含13项费用的全成本清单,重点核查通话计费规则、违约责任条款及号码维护条款。建议通过分批次测试不同供应商服务,对比实际话单与宣传承诺的偏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