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到期:优惠终止的隐性成本
运营商常以充送活动吸引用户办理高月租套餐,例如原价59元套餐通过”充50送120″活动实现首年29元月租,但优惠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用户张女士曾办理198元套餐享受每月58元优惠,实际月消费近300元,合约到期后才发现需支付违约金才能解约。此类案例显示,近73%的投诉涉及优惠活动到期后费用突增问题。
隐性扣费:服务捆绑的消费陷阱
运营商通过三种方式实现隐性扣费:
- 自动续订增值服务,如视频会员、云盘存储等
- 套餐外流量/通话按最高档计费,超1MB流量可能触发5元收费档
- 合约期内单方面调整服务内容,用户陈先生升级套餐后发现流量包需额外付费
北京赵先生将套餐从88元升至158元后,发现承诺的48元优惠需超额消费才能激活,实际支出反增20%。
套餐升级:单向变更的合约束缚
运营商设置的升级规则存在明显不对等性:
- 升级可通过电话办理,降级需线下营业厅处理
- 升级后套餐设12-24个月合约期,违约需支付30%剩余合约费用
- 老用户无法复办历史套餐,杭州用户尝试恢复原套餐时被告知已下架
法律专家指出,运营商通过格式合同限制用户选择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规定的自主选择权。
月租突增现象本质是运营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建立的盈利模式。消费者应定期核查账单明细,办理业务时确认合约期限,通过12300电信申诉渠道维护权益。行业亟待建立套餐变更双向通道,明确标注优惠有效期,以终结”月租刺客”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