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餐费用不透明
电信流量卡常以“19元/月”等低价吸引用户,但实际费用可能包含隐性成本。例如,部分套餐需额外支付开卡费、服务费或叠加流量包费用,导致月均支出远超宣传价格。优惠活动可能仅限首年,次年会自动恢复原价甚至涨价。
二、流量限制与速度陷阱
流量使用存在多重限制,需警惕以下问题:
- 区域限制:部分流量仅限本地使用,全国通用流量占比低
- 限速阈值:超过特定用量后网速大幅下降,如180G套餐实际通用流量仅30G
- 定向流量陷阱:高达80%的流量限定于特定APP,超出部分需额外付费
三、自动续费与合约绑定
低价套餐往往伴随严苛的合约条款:
- 强制绑定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
- 自动续费功能默认开启,用户易被持续扣费
- 合约期内禁止降档套餐,限制消费选择权
四、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商家常通过文字游戏制造营销噱头,例如将“首月免费”包装成长期优惠,或将物联卡冒充正规流量卡销售。更存在“无限流量”“终身免月租”等夸大宣传,实际却设置严格限速规则或隐藏月租费。
选择电信流量卡时应仔细核对合同条款,重点关注流量结构、费用细则和违约责任。建议通过官方渠道办理,避免因轻信短期优惠而陷入长期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