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与解约费陷阱
部分流量套餐宣称“无合约”,但实际存在隐藏的合约条款。例如用户办理首月免费的流量卡后,当月注销会被收取18元费用,相当于变相违约金。更有多数套餐要求用户连续使用6个月,中途解约需按使用月数赔付高额违约金,如29元套餐解约需支付29×使用月数的费用。
二、自动续费与隐性扣费
以下为常见自动扣费陷阱:
- 流量包自动续订:用户购买时默认勾选续费选项,费用直接从账户扣除
- 副卡隐性收费:套餐到期后未通知用户即加收副卡费用,导致两年多扣240元
- 增值服务暗扣:未经验证的第三方服务(如游戏装备)通过短信触发扣费,老人机用户最易受骗
三、流量限制与虚假宣传
套餐宣传内容与实际服务存在显著差异:
宣传内容 | 实际条款 | 来源 |
---|---|---|
首月免费 | 当月注销扣费18元 | |
买10GB送10GB | 赠送流量次月生效 | |
月租19元 | 次月扣费29元 |
四、附加服务暗藏消费
运营商通过复杂条款设置多重消费陷阱:
- 套餐变更限制:低价套餐禁止更换或需支付违约金
- 流量分区域计费:本地流量冒充全国流量导致漫游扣费
- 退订障碍:客服拖延处理退款请求,需多次投诉才能解决
电信套餐的隐形扣费主要源于不透明的合约条款、捆绑式自动续费以及夸大宣传。消费者应仔细核对协议细节,及时查询扣费明细,并通过工信部投诉渠道维护权益。选择套餐时优先考虑无合约、费用透明的产品,避免陷入长期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