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三大常见手法
运营商常通过以下方式夸大流量卡优惠力度:
- 标注”无限流量”但实际存在限速阈值,超过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
- 将定向流量包装成通用流量,如宣称100GB流量中仅30GB为全国通用流量
- 虚构”终身月租”承诺,实际优惠期仅限前6-12个月
二、套餐费用暗藏五大陷阱
消费者常因费用条款不透明产生额外支出:
- 首充激活费:需预存50-100元才能开通套餐优惠
- 自动续费陷阱:未及时取消将自动订购附加流量包
- 服务附加费:包含未明示的短信服务费、彩铃月租等
- 合约恢复价:前6个月19元月租,第7个月起恢复39元原价
- 违约金条款: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费用
三、流量使用限制三宗罪
实际使用中常遭遇以下限制:
限制类型 | 具体表现 |
---|---|
区域限制 | 本地流量占比超70%,跨省使用需额外付费 |
时段限制 | 夜间23:00-7:00专用流量占比达40% |
速度限制 | 超出阈值后网速降至128Kbps |
四、合约绑定四大风险
长期合约可能带来以下隐患:
- 强制捆绑宽带、固话等冗余服务
- 合约期内禁止携号转网
- 物联卡冒充正规卡销售,无11位手机号
- 优惠套餐到期后自动续约高价套餐
消费者办理时应重点核查:流量类型占比、优惠有效期、违约金条款、激活条件四项核心要素。建议通过运营商APP实时查询套餐余量,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