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量虚标与定向误导
部分套餐宣称“180G超大流量”,但实际通用流量仅占少量,例如某套餐标注的150G为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超出后需额外付费。更有商家通过“全国流量”模糊表述,实则限制使用区域或视频清晰度,用户需主动查询官网流量分类表才能核实。
- 通用流量:30G(全国4G/5G通用)
- 定向流量:150G(仅限抖音、腾讯系等)
- 特殊限制:部分省份限制视频分辨率
二、隐性费用与文字游戏
低价套餐常隐藏多重收费机制,如首充100元激活优惠、次年自动涨价至39元/月等。更有套餐将“9元月租”宣传为长期价格,实际需依赖店铺补贴,且需额外支付充值本金。部分商家通过拆分费用条目,叠加开卡费、服务费等,导致实际支出翻倍。
- 首月免费但收取50元“体验费”
- 预存话费分12个月返还
- 超出流量后按5元/GB计费
三、合约期限与解约陷阱
两年期合约套餐普遍存在,提前销户需支付剩余月份赔偿金,例如某套餐要求未满合约期解约需按39元/月标准补差价。部分套餐绑定强制条款,合约期内禁止降档或转网,用户丧失自主选择权。
- 违约金计算:剩余月份×原价套餐费
- 停机风险:半年内停机超15天自动扣费
- 条款漏洞:未明确告知续约规则
四、自动续费与限速限制
“无限流量”实为限速流量,例如达到30G后降速至1Mbps,严重影响视频加载等基础功能。自动续费条款常默认开启,用户未及时取消则持续扣费,部分套餐甚至叠加增值服务扣费项。
- 正常速率:4G/5G不限速
- 限速阈值:30G通用流量
- 降速后:1Mbps(无法流畅播放视频)
消费者办理大流量套餐时,需重点核查流量类型拆分、合约期违约金条款、资费递增规则三项核心要素,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宣传内容,避免轻信“永久优惠”“无限制流量”等绝对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