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违约金条款
电信合约机普遍存在违约金计算不透明问题,用户提前解约时可能面临远超剩余话费总额的赔偿要求。典型案例显示:剩余一年半合约期且累计话费不足4000元时,违约金竟高达1万余元。条款中常隐藏以下规则:
- 违约金按剩余合约期总消费额计算而非实际欠费
- 宽带等附加服务自动延长合约期限
- 靓号用户需永久缴纳低消费用
二、捆绑消费与自动续费
合约机套餐常通过隐蔽的强制消费条款增加用户支出,包括:
- 必须开通副卡且每月收取管理费
- 套餐外叠加宽带服务绑定高消费
- 合约到期自动续约且无法线上取消
有用户反映59元套餐因捆绑服务实际月支出达140元,费用明细从未清晰告知。
三、消费贷陷阱
运营商通过金融工具将合约机转化为借贷产品,典型模式包括:
- 橙分期等消费贷产品伪装成话费返还
- 冻结花呗额度完成隐形放贷
- 贷款年化利率最高达40%
用户往往在不知情情况下签署电子协议,直接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四、信号质量与服务缩水
合约机实际服务质量常与宣传不符,具体表现为:
- 定向流量免流范围随意变更
- 物联卡存在流量虚标问题
- 定制机预装20+不可卸载软件
有用户投诉B站免流权益突然终止,运营商仅补偿基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