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期变贷款:暗藏消费金融陷阱
电信合约机常见的”橙分期”业务,本质是以用户名义申请的消费贷。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分期协议,实则形成个人征信关联的网贷合约。案例显示某用户办理1400元分期购机,实际贷款金额达1800元,且手机实际价值仅千元。更隐蔽的是,部分业务员会通过验证码拦截、快速激活等手段,阻止消费者及时获取贷款信息。
二、天价违约金:实际话费与赔付金额倒挂
提前解约可能面临远超实际消费的违约金:
- 某用户剩余100元分期本金,却被要求支付1600元违约金
- 未使用手机且24小时内申请退订,仍需支付1080元违约金
- 合约期被单方面从2年延长至3年,违约金高达万元
这些违约金普遍超过《合同法》规定的30%损失上限。
三、虚假宣传诱导:免费送机套路深
业务员常用话术诱导消费者入局:
- 以”免费领手机”掩盖分期贷款本质
- 承诺”不改变套餐”即可领取高额礼品
- 宣称”折现返现”转移消费者注意力
部分案例显示,消费者全程未接触合同文本,业务员通过代操作手机完成协议签署。
四、格式条款陷阱:关键信息隐匿操作
合同设计存在多重风险点:
- 激活即视为接受不可退条款
- 未明确标注网贷年化利率
- 违约金计算规则模糊化处理
消费者往往在未获完整协议副本的情况下被迫签约。
五、维权应对指南
遭遇陷阱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 立即保存业务办理录音、短信验证码等证据
- 向工信部(12300)、消协(12315)多平台投诉
-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主张格式条款无效
- 通过《民法典》第148条申请合同撤销
部分成功案例显示,通过持续投诉可减免违约金,但需承担30%-50%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