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费用与模糊资费
电信合约机常以”低月租”吸引用户,实际费用结构存在多重隐藏支出。例如基础月租需叠加充值赠费或视频会员才能生效,部分套餐通过自动开通增值服务增加扣费项目。更有运营商在合约期内植入无法卸载的预装软件,每月偷跑流量超500MB导致额外支出。
违约金与合约期陷阱
优惠套餐多绑定24-36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面临高额赔偿:
- 使用1年后解约需赔付总话费25%
- 部分合约机违约金高达剩余话费总额50%
- 签约后合约期可能被单方面延长
有用户办理两年合约后被告知延长至三年,最终违约金超万元。
限制性条款与捆绑消费
运营商通过系统级限制强化用户绑定:
- 定制机采用阉割版硬件,二手贬值率高达70%
- 套餐升级后禁止降档或携号转网
- 每日需在指定区域使用否则扣款
有案例显示用户被强制绑定6年”卖身契”,违约风险金额超万元。
消费贷与金融风险
合约机常通过”橙分期”等业务绑定消费贷:
- 分期话费年利率达15.6%,远超常规信贷产品
- 冻结花呗额度完成隐形放贷
- 欠费直接影响个人征信评分
有用户发现合约机竟以个人名义办理贷款,存在资金安全隐患。
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
营销人员通过话术包装掩盖真实条款:
- 谎称”积分兑换”诱导签约
- 伪造工牌冒充官方人员
- 使用个人账户收取预存款
有案例显示第三方机构以微信转账方式实施诈骗,合同缺少企业公章。
电信合约机优惠本质是通过长期绑定获取超额收益,消费者需警惕资费结构、合约条款、支付方式三大风险点。办理时应要求书面列明解约条款,核实工作人员资质,拒绝非对公转账要求,特别需注意预存话费与消费贷的关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