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惠期后自动调价机制
部分19元套餐实际为首年折扣价,合约期结束后会自动上调至29元或39元。例如某流量卡前5个月月租19元,第6个月起调整为29元,28个月后恢复原价39元。此类条款通常隐藏在办理页面的折叠说明或电子协议中,用户需仔细核查套餐有效期与续约规则。
二、定向流量与限速规则
宣传中标注的“大流量”可能存在使用限制:
- 180G流量中仅30G为全国通用,其余150G限定特定APP使用
- 视频清晰度可能被限制为480P,超清播放需购买加速包
- 流量用尽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影响正常使用
三、注销违约金条款
合约期内注销可能面临高额赔偿,如某套餐要求支付剩余月份费用作为违约金。另有案例显示,用户当月注销被扣18元手续费,且未提前告知相关条款。涉及宽带绑定的套餐,违约金计算方式更为复杂。
四、增值服务自动续费
部分套餐默认开通来电显示、视频会员等增值服务,用户未主动取消则持续扣费。有用户反映被强制绑定低消服务,号码过户时要求每月额外缴纳100元。
五、合约期隐性延长
免费宽带等附加服务可能导致合约期自动延长。例如原定1年套餐因赠送宽带被单方面改为2年合约,提前解约需支付违约金。另有案例显示参与返费活动后,套餐被锁定24个月不得变更。
电信套餐隐藏条款多集中于价格变动、服务限制与解约条件三大领域。消费者办理时应重点核查:①套餐有效期与续费规则;②流量使用范围与速度限制;③违约金计算标准。建议办理时留存宣传页面截图,并通过工信部渠道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