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与违约金陷阱
电信副卡流量包常以“优惠价”吸引用户,但实际包含隐性约束条款。例如有用户购买29元流量包时,未被告知需连续缴费6个月,且提前解约需支付已使用月份总金额作为违约金。部分套餐通过折叠页面隐藏协议内容,仅用浅色小字标注长期合约属性,导致用户误触消费陷阱。
- 违约金=月费×已使用月份数
- 最低扣款周期≥3个月
- 自动续约无二次确认
二、主副卡流量共享误导
运营商宣传的“主副卡流量共享”存在多重限制:
- 主卡专属流量包不可共享,副卡超额即产生额外费用
- 临时购买的副卡流量包优先消耗,导致主卡套餐流量闲置
- 赠送流量有效期与主套餐不同步,增加管理难度
有案例显示用户专门为副卡开通的10G流量包,实际被主卡优先消耗,造成非必要支出。
三、隐藏附加费用陷阱
低价套餐常包含三项隐性收费机制:
- 月租自动升级:19元套餐在3-6个月后自动涨价至29元或更高
- 未激活副卡持续扣费:每张副卡每月收取10元管理费
- 捆绑云盘、彩铃等服务:默认开通增值业务
返费活动要求手机状态持续正常,停机、欠费即终止返费权益。
四、注销障碍与套餐捆绑
用户注销副卡时面临双重阻碍:
- 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按15元/月×使用月数计算
- 强制绑定宽带套餐:部分营业厅要求副卡与宽带合约绑定
有用户办理79元套餐后,因副卡叠加费用实际月支出达111元,套餐变更需前往指定营业厅办理。
消费者办理电信副卡时应重点核查合约期限、违约金条款、流量共享规则及附加服务,建议通过官方渠道保存开通凭证,定期核查账单明细。遇争议时可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