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消费与信息不透明
甘肃移动合约机服务中,用户普遍反映存在销售人员通过“免费送手机”“套餐优惠”等话术诱导消费,但实际办理后费用大幅增加。例如,有用户被推荐升级套餐时承诺“费用更便宜”,但实际月费从20元飙升至80-100元,且无法恢复原套餐。另有案例显示,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绑定第三方贷款协议,导致需按月偿还分期款项。
- 声称“零元购机”实则绑定三年分期
- 未明确告知套餐变更不可逆性
合约解除困难与高额违约金
合约期内用户要求解约时,常面临高达数千元的违约金要求。有消费者投诉称,取消合约需支付3600元违约金,相当于合约总金额的200%。部分案例中,移动以“需线下取消副卡及宽带”为由拖延处理,形成事实性强制消费。
针对老年群体的欺诈行为
多起投诉涉及老年人被诱导办理高价合约。业务员利用老年人信息差,隐瞒手机实际价值及合约细节,例如将市价558元的手机包装为1980元合约产品。更有用户反映,移动人员通过电话推销擅自变更套餐,且拒绝提供撤销渠道。
服务流程与合同条款争议
服务流程存在明显漏洞:线下选号后号码被擅自占用、电子协议未明确展示关键条款、套餐变更流程双向标准(升级即时生效,降级层层设限)。合同条款中关于违约金比例、服务期限等内容常以极小字体隐藏,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甘肃移动合约机服务屡遭质疑的核心原因在于商业模式与用户权益的失衡。从诱导话术到合同陷阱,从服务双标到维权壁垒,层层叠加的消费陷阱严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该现象折射出通信行业在合约机业务监管、服务透明度及用户协议规范性等方面亟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