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量卡投诉现状与监管公示
烟台高新区自2023年起频繁出现流量卡消费欺诈事件,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相关投诉集中于物联网卡与普通手机卡混淆销售、虚假宣传等问题。2023年7月公示中,售卖电子流量卡的市场主体被列为高风险对象,并明确物联网卡与手机卡的三项核心差异:适用群体限制、功能差异及监管盲区。
二、典型案例与消费陷阱
消费者投诉主要呈现以下模式:
- 诱导充值陷阱:商家以低价激活为噱头,后续强制二次充值(如案例中80元激活后需再充100元);
- 虚假流量计量:万诚科技流量卡实际用量与手机记录相差悬殊,商家单方面定义数据有效性;
- 售后推诿:聚合流量公司通过公众号客服拖延退款,需监管部门介入才完成退费。
三、问题成因与应对措施
欺诈行为频现的根源包括:
- 物联网卡流通监管缺失,企业批量采购后违规转售个人;
- 平台销售信息不透明,快手、抖音等渠道成重灾区;
- 消费者对物联网卡技术特性认知不足。
当前应对方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高风险主体公示制度,联合运营商加强物联网卡流向追踪;消费者协会发布警示,建议优先选择运营商官方渠道购卡。
四、结论与建议
治理流量卡消费欺诈需多方协同:运营商应优化物联网卡技术识别能力,阻断个人终端使用;电商平台需强化销售资质审核;消费者需警惕非官方渠道低价套餐,充值前核实卡类属性。2025年3月预警信息显示,诈骗手段持续迭代,强化反诈宣传与执法联动仍是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