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贷款绑定
部分用户在办理合约机时,会被要求下载第三方贷款APP并签订分期协议。这些协议往往将手机价格虚高定价,通过「月租返还」形式掩盖贷款本质。用户实际承担着年化利率超过15%的隐性债务。
二、套餐升级欺诈
营销人员常以「免费升级」「赠送话费」为诱饵,隐瞒套餐资费调整细节。典型案例包括:
- 29元套餐被擅自改为78元保底消费
- 合约到期后自动续约更高资费套餐
- 绑定宽带等附加服务强制消费
三、违约金条款模糊
合约中关于提前解约的赔付标准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有用户反映:
- 违约金计算方式未明确告知
- 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全额费用
- 线上渠道无法查询具体条款
四、合约期限不透明
部分三年期合约仅在纸质协议中标注,电子渠道无记录。更存在「合约套合约」现象,手机分期与套餐合约分别设置24-36个月不等的约束期,形成双重捆绑。
五、虚假优惠宣传
「0元购机」等营销话术存在价格欺诈,某款市价558元的手机,通过合约机方案需支付1980元。流量套餐也存在「起步价陷阱」,实际消费远超宣传金额。
消费者办理合约机套餐时应着重核查:①贷款协议细则 ②套餐变更权限 ③违约金计算方式 ④实际合约期限。建议保留通话录音、签署文件等证据,遇纠纷及时通过工信部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