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流量虚标
部分商家以“19元无限流量”“长期低价套餐”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使用中常出现流量虚标或限速问题。例如移动运营商目前未推出长期低价套餐,此类宣传多为虚假信息。另有定向流量占比过高、优惠期限模糊等问题,消费者激活后才发现实际资费远高于宣传价格。
二、低价套餐的隐藏消费
所谓低价套餐常暗含以下收费陷阱:
- 首月优惠后自动恢复原价,如标价29元套餐实际月租达59元
- 需预存高额话费或开通超级会员才能享受优惠
- 合约期内不可更改套餐或注销
三、归属地与合约限制陷阱
商家宣称“自选归属地”多为虚假承诺,实际归属地由运营商随机分配。部分物联卡存在流量统计差异,合约期内不可注销且售后服务缺失,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四、售后服务与维权难题
低价流量卡售后服务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 店铺频繁更名导致售后渠道失效
- 客服推诿拒绝承认宣传承诺
-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较高
问题类型 | 维权成功率 | 处理周期 |
---|---|---|
虚假宣传 | 32% | 15-30天 |
隐藏扣费 | 45% | 7-15天 |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套餐真实性,重点关注合约期限、流量构成等细则。建议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避免因短期利益造成长期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