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价格陷阱
淘宝部分商家通过夸张主图(如“9元500G”)吸引用户点击,实际套餐往往与宣传不符。例如,用户收到的卡可能无法实现宣称的流量额度,或需通过首充抵扣月租实现低价,导致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更有店铺以“免费用半年”为噱头,但优惠期结束后月租自动上涨至原价,消费者维权困难。
- 利用低价主图诱导下单,实际套餐需首充抵扣
- 混淆通用流量与专用流量,缩减可用流量范围
- 模糊归属地限制,声称支持自选但实际无法实现
二、隐藏费用与合约期限制
低价套餐常通过合约期绑定用户,部分卡需预存50-100元才能激活优惠,且合约期内无法注销。更隐蔽的收费包括:流量超量后自动扣费、强制开通超级会员、套餐到期后月租翻倍等。例如某用户办理的“19元套餐”在半年后涨至39元,且需支付违约金才能提前解约。
三、归属地与流量使用限制
多数低价卡归属地由省市运营商指定,无法自由选择。部分流量卡还存在以下限制:仅限特定App使用专用流量、禁止开热点共享、超出阈值后限速至1Mbps以下等。更有商家通过虚标流量(如宣称200G实际仅100G可用)诱导消费。
四、安全风险与隐私隐患
物联网卡(无通话功能)存在较高风险,商家可后台操控带宽和流量计量,且注销困难。部分非官方渠道售卖的卡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更有案例显示,用户充值后店铺关闭,无法获得售后服务。
消费者应优先选择三大运营商官方渠道,核实套餐是否包含合约期、能否异地注销、流量是否全国通用。建议办理29元左右的长期套餐,避免被短期优惠吸引。若发现虚假宣传,及时通过平台投诉或向工信部举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