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低价背后的流量陷阱
市场上常见“19元100G”“0月租无限流量”等宣传语,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流量虚标、区域限制问题。例如部分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全国流量与省内流量混用导致实际可用流量缩水。更有商家将年流量包装成月流量,如每年240G流量却标注为“月均20G”,形成明显误导。
防骗技巧:
- 核实流量类型:要求运营商提供全国通用流量占比证明
- 测试实际网速:部分套餐达到阈值后限速至1Mbps以下
二、隐形费用:看似便宜实则昂贵
低价套餐常隐藏开卡费、服务费等附加收费。某电信19元套餐实际需缴纳36元首充费,合约期内每月返还17元,变相绑定用户。更有商家通过叠加流量包、强制开通增值服务增加隐性消费,部分用户月均支出超宣传价2-3倍。
费用类型 | 占比 |
---|---|
首充激活费 | 68% |
套餐恢复费 | 32% |
违约金 | 45% |
三、合约限制: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校园卡、合约卡普遍存在4年以上长期绑定条款,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总费用的30%-50%作为违约金。部分物联卡更设置“首年优惠次年翻倍”的自动续约机制,用户未及时注销即默认续签高价合约。
应对策略:
- 确认合约期限:要求书面注明解约条件与费用
- 查询携号转网资格:避免号码被绑定影响后续服务
选择流量卡应坚持“三查原则”:查套餐详情页完整资费说明、查运营商官方备案信息、查用户真实评价记录。建议通过运营商APP或线下营业厅办理,保留电子合同与交易凭证,遇纠纷可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