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存话费充值陷阱
部分商家以优惠套餐名义要求用户预存话费,声称每月返还金额降低实际月租,但暗藏以下风险:
- 充值本金被计入返还体系,实际成本高于宣传价格
- 返还需用户主动申请,错过即视为放弃权益
- 预存资金可能被限制用途或无法退款
二、优惠期误导性宣传
商家常通过文字游戏模糊套餐有效期,常见操作包括:
- 将短期促销包装成”永久套餐”
- 未明确标注优惠截止日期
- 套餐到期后自动转为高价资费
用户激活后常发现原价远高于宣传价格,部分案例显示月租可从19元突增至59元。
三、合约期违约金条款
含合约期套餐存在两大隐性消费风险:
- 合约期内注销需支付违约金,金额可达月租10倍
- 自动续约条款未明确告知,导致被动续费
运营商系统显示合约期往往比宣传期更长,消费者需通过官方渠道二次确认。
四、附加服务自动扣费
流量卡使用过程中可能触发三种扣费场景:
- 超出套餐流量按5元/GB计费
- 客服电话推销增值服务,未拒绝即默认开通
- 定向流量未达使用条件产生额外费用
识别隐形消费需做到”三查”:查官方套餐说明、查合约条款细则、查历史扣费记录。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资费透明的长期套餐,并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套餐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