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流量虚标
市场上宣称的“无限流量套餐”通常存在夸大宣传现象。部分商家在广告中标榜“29.9元享无限流量”,实际使用中却存在流量虚标、限速阈值过低等问题。例如某平台流量卡用户实测显示,达到40GB后网速降至2G水平,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
宣传术语 | 实际限制 | 案例来源 |
---|---|---|
无限流量 | 达量限速/断网 | |
9.9元100GB | 定向流量占80% |
二、限速机制与断网限制
多数无限流量套餐包含三级限速机制:当用户流量消耗达到20GB时降为4G网速,40GB后降为3G,超过50GB直接断网。这种阶梯式限速导致实际可用流量远低于宣传数值,严重影响视频播放、在线会议等高流量需求场景。
三、定向流量与隐形费用
低价套餐常包含以下隐性成本:
- 定向流量占比超过70%,仅限特定APP使用
- 强制预存话费(100-200元)且不退还
- 月租费外收取服务费/激活费
四、合约陷阱与售后风险
合约套餐存在三大风险:
- 合约期长达24个月,提前解约需支付违约金
- 物联网卡冒充正规手机卡,无通话功能
- 商家跑路导致预存金额无法追回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套餐,仔细核查合同条款中的限速阈值、流量类型和违约责任。建议优先选择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明确标注通用流量的月付套餐,避免预存大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