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的营销套路
部分商家通过「19元200G」等夸张标语吸引消费者,实际套餐中仅有少量通用流量,定向流量占比高达80%以上。更有运营商将省内流量包装成全国流量,用户跨省使用时会产生高额漫游费。
隐藏费用的五种形态
- 首月折算费:宣传的月租费按自然月计算,实际激活时按天收取首月费用
- 限速附加费:超过阈值后降速至1Mbps,需购买加速包恢复网速
- 服务捆绑费:强制绑定彩铃、视频会员等增值服务
- 违约金:合约期内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费用
- 流量结转费:剩余流量需付费购买结转包才能延期使用
流量限制的三大陷阱
- 基站优先级限制:低价套餐用户在网络拥堵时被降速处理
- 有效期限制:促销流量包仅7天有效期,过期自动失效
- 时段限制:夜间专属流量仅限00:00-06:00使用
合约绑定的解约风险
部分运营商设置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更隐蔽的是「自动续约」条款,优惠期结束后自动转为高价套餐。有用户反映解约需到指定营业厅办理,线上渠道无法操作。
消费者应重点核查套餐的流量构成、资费规则、解约条款三要素,优先选择无合约期的可叠加套餐。建议通过运营商APP查询原始协议,警惕第三方渠道的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