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无限流量”陷阱
市场上常见的“无限流量”套餐往往存在严重误导,当用户使用达到20-40GB阈值后,网速会被强制限制至2G水平,导致视频加载卡顿、网页无法正常浏览。部分运营商甚至将限速规则隐藏在长达万字的电子协议中,消费者极易忽略关键条款。
二、隐形费用叠加套路
低价套餐常通过多重收费机制增加用户成本,主要包含三类隐藏费用:
- 强制首充费用:标价19元套餐需预存100元话费激活
- 叠加月租费:优惠期后月租上涨3-5倍
- 超额流量费:超出套餐流量按5元/GB计费
部分套餐还存在默认开通的增值服务扣费,如安全防护费、流量加速包等。
三、定向流量的使用限制
宣传中“100GB超大流量”可能包含80%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某典型案例显示:
- 通用流量:5GB(可用于所有应用)
- 定向流量:95GB(仅限3个短视频平台)
此类套餐对社交、办公等常规需求用户存在严重使用限制。
四、合约期与预存话费风险
运营商通过两种方式绑定长期消费:
- 强制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注销需支付30%违约金
- 要求预存200-500元话费,但资金仅能抵扣部分费用
部分代理商在用户充值后停止服务,导致预存款项无法追回。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套餐,重点关注限速条款、费用明细、合约期限等核心要素,要求商家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协议,并保留通话录音等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