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价格误导
低价流量卡常通过夸张的广告语吸引消费者,例如“19元无限流量”或“9元100G套餐”,但实际使用中存在多重限制。常见手段包括:
- 宣称“无限流量”却设置流量阈值,超量后网速骤降至2G水平;
- 原价虚标后叠加返现活动,实际月租高于宣传价格;
- 优惠仅限新用户或特定时段,未在显眼位置标注限制条件。
二、隐藏费用与模糊计费
低价套餐常通过复杂计费规则增加隐性支出,消费者可能面临:
- 强制收取开卡费、服务费或预存金额;
- 基础套餐外叠加高额流量包,默认开通自动续订功能;
- 超出套餐流量按0.29元/MB计费,1GB超额费用高达300元。
三、合约限制与解约成本
部分低价套餐捆绑长期协议,用户可能遭遇:
- 强制签订6-24个月合约,提前解约需支付违约金;
- 套餐更换受限,调整资费需满足特定条件;
- 退卡流程复杂,部分套餐明确不支持退款。
四、流量限速与超额陷阱
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体验,典型现象包括:
- 达量降速:例如100G后网速限制为1Mbps;
- 定向流量限制:仅限特定APP使用,超出部分单独计费;
- 有效期陷阱:部分流量当月未用完即清零。
五、区域限制与功能阉割
低价套餐常存在使用场景限制:
- 本地流量与全国流量混用,跨区域使用额外收费;
- 物联网卡冒充手机卡,导致社交软件无法正常使用;
- 阉割通话功能,语音服务单独计费且资费高昂。
消费者选择流量卡时应重点核查套餐详情页、用户协议及计费规则,优先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建议保留宣传截图、客服沟通记录作为维权证据,遭遇消费纠纷时可向工信部或12315平台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