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套路
低价流量卡常以「19元100G」「无限流量」等标语吸引消费者,实际存在流量虚标、网速限制等问题。部分商家将定向流量与通用流量混为一谈,导致用户实际可用流量大幅缩水。
- 「无限流量」套餐存在网速阈值,超量后降速至128kbps
- 定向流量占比高达50%-70%,仅限特定APP使用
- 宣传流量包含「夜间赠送」等不可用时段
二、隐形费用叠加
低价套餐实际月租往往通过话费返还实现,需警惕以下费用陷阱:
- 首充金额无法提现,且分12-24个月返还
- 超出流量按10元/GB计费,无封顶限制
- 强制捆绑视频会员、云盘服务等增值业务
有用户反映标价9元的套餐,实际月均支出达29元。
三、流量限制条款
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流量使用场景,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 仅支持4G网络,5G需额外付费
- 禁止热点共享,检测到即断网
- APP白名单限制,超范围使用不计入套餐
部分物联卡冒充正规手机卡,存在流量虚标30%-50%的现象。
四、优惠期限陷阱
低价套餐的有效期暗藏玄机,常见操作手法有:
- 首年优惠价,次年自动恢复原价
- 「永久套餐」实际绑定最低在网期限
- 优惠活动限定新用户,老用户无法办理
有案例显示「19元/月」套餐在12个月后上涨至59元。
选购流量卡时应重点核查通用流量占比、合约有效期、费用构成三项核心指标,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套餐真实性,警惕需要预存高额话费或绑定第三方支付的低价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