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误导消费
推销人员常以“无限流量”“超低资费”为噱头,实际套餐中流量存在虚标现象,200G流量实际可用量可能缩水40%以上。部分校园卡宣称绑定教务系统强制使用,但事实上多数学校并不存在此类规定。
宣传话术 | 实际条款 |
---|---|
月租19元 | 需预存100元话费抵扣 |
全国通用不限速 | 达量降速至128Kbps |
强制消费绑定协议
上门推销常伴随隐性合约绑定,要求学生签订1-2年协议,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更隐蔽的强制消费形式包括:
- 套餐自动续费升级条款
- 捆绑销售第三方增值服务
- 最低消费保底限制
隐形费用层层叠加
39元套餐实际月支出可达59元,主要包含:
- 卡板费(20-50元不等)
- 首月按天计费差额
- 定向流量外的超额资费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非正规渠道办理时,超86%的推销人员会违规收集学生证、身份证照片等敏感信息,其中32%的案例出现信息二次倒卖。典型泄露场景包括:
- 手持身份证照片存档
- 通讯录同步授权
- 银行账户绑定诱导
短期优惠变长期负担
促销期6-12个月的低价套餐,到期后自动转为标准资费(通常上涨50-200%)。某运营商校园卡套餐案例显示:
阶段 | 宣传价 | 实际支出 |
---|---|---|
前6个月 | 29 | 39 |
7-12个月 | 49 | 59 |
13个月起 | 79 | 89 |
安全办理指南
选择正规运营商渠道时应注意:①官网可查套餐细则 ②拒绝预付费激活 ③索要电子协议存档。推荐通过工信部认证渠道办理,避免个人代理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