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月低价背后的隐形费用
商家常以“月租低至XX元”吸引消费者,但实际费用远高于宣传价格。首月优惠往往暗藏以下条款:
- 首月减免≠永久低价:前1-3个月享受折扣价,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导致月租翻倍;
- 强制叠加费用:激活时需支付开卡费、快递费(30-50元),且未提前告知;
- 二次扣费项目:定向流量包、来电显示费等附加服务默认开通,需手动取消。
二、流量限制的文字游戏
所谓“百G大流量”套餐,实际可用流量可能不足30%。常见限制包括:
- 定向流量占比超90%:仅限特定App使用,刷视频、社交等场景秒速耗尽通用流量;
- 限速陷阱:用满20G后降速至128kb/s,连文字消息都难以加载;
- 地区限制:省内流量出省后按1G/10元额外计费,未提前提示。
三、合约绑定与违约金陷阱
低价套餐常捆绑长期合约,用户解约成本高昂:
- 合约期长达12-24个月,提前解约需支付上百元违约金;
- 合约期内禁止降档套餐,月租涨价后只能被动接受;
- 停机欠费将影响个人征信,被列入运营商黑名单。
四、沉默扣费与通知缺失
优惠到期或免费试用结束后,运营商常通过隐蔽方式扣费:
- 自动续费未提醒:首月低价套餐到期后默认按原价扣款,仅通过短信通知(易被忽略);
- 免费试用转付费:宽带升级、会员服务试用期结束后直接扣费,无二次确认流程;
- 条款变更不透明:资费调整、服务范围修改等信息未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
低价套餐的“性价比”往往建立在不透明条款上。消费者需仔细阅读协议,重点关注自动续费、违约金、流量细则等关键词,并通过客服确认费用全貌。定期查询账单、保存沟通记录,是避免隐形消费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