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CSI协议技术原理
iSCSI协议通过将SCSI指令封装在TCP/IP协议栈中,实现存储设备在IP网络中的块级数据传输。该协议包含两个核心组件:Initiator(客户端)和Target(存储目标端)。Initiator负责发起SCSI命令请求,Target接收并处理这些请求,最终通过IP网络返回数据块。
技术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 网络拓扑扩展性:突破传统SCSI 15设备连接限制
- 存储资源动态分配:支持在线扩容和存储虚拟化
- 硬件兼容性:基于标准以太网设备构建SAN存储网络
二、iSCSI服务端配置步骤
在Linux系统中配置iSCSI Target的标准流程如下:
- 安装targetcli管理工具:
yum install targetcli -y
- 创建后端存储对象:
/backstores/fileio create name=iscsi_disk file=/dev/sdb1
- 配置iSCSI目标门户:
/iscsi create iqn.2025-03.com.example:storage.target
- 绑定访问控制列表:
/iscsi/iqn.../tpg1/acls create iqn.2025-03.com.example:client.init
三、容灾同步方案设计
基于iSCSI的存储容灾架构需实现以下关键功能:
- 多路径冗余:配置MPIO实现链路故障自动切换
- 异步复制:通过DRBD实现跨机房数据同步
- 快照保护:利用LVM创建每小时增量快照
典型容灾拓扑包含主存储节点、备用节点和仲裁服务器,通过心跳检测实现故障自动切换,RPO(恢复点目标)可控制在5分钟以内,RTO(恢复时间目标)不超过15分钟。
四、实践配置案例解析
某金融系统采用双活架构部署方案:
- 主数据中心配置RAID 10阵列,通过10Gb iSCSI链路提供服务
- 灾备中心使用SSD存储,通过IPsec隧道实现加密同步
- 部署Keepalived实现VIP故障切换,切换阈值设置为3次心跳丢失
类型 | 吞吐量 | 延迟 |
---|---|---|
本地SAS | 1200MB/s | 2ms |
iSCSI 10Gb | 980MB/s | 5ms |
iSCSI协议通过标准化网络存储接口,显著降低了企业SAN建设成本。配合多路径IO和异步复制技术,可构建高可用的存储服务体系。实际部署中需重点考虑网络QoS策略和加密传输机制,以平衡性能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