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捆绑陷阱
赠送的电信卡往往通过以下方式绑定用户长期消费:
- 强制签订1-3年合约期,中途销户需支付高额违约金,部分案例显示违约金比例高达剩余套餐费用的30%
- 通过宽带免费安装等附加服务,擅自变更合约期限至两年以上
- 最低消费承诺条款,例如要求每月消费不低于88元,实际支出远超购机优惠
二、资费不透明条款
套餐宣传内容与实际条款存在重大差异:
- 短期优惠诱导:前6-12个月的低价套餐到期后资费自动翻倍
- 流量分类陷阱:定向流量、区域流量与通用流量混用,超量后自动切换高价计费模式
- 预存话费分月返还机制,用户需长期使用才能回本
三、隐藏使用限制
部分条款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 归属地限制导致异地业务办理困难,可能产生额外漫游费用
- 无限流量套餐存在隐形限速条款,超过阈值后降速至1Mbps以下
- 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其他应用产生额外计费
四、解约障碍与风险
注销环节设置的隐性门槛:
- 宽带等附加服务单独开通,成为阻止销户的理由
- 套餐升级默认自动续约,未提前告知用户
- 非实名制办理的卡存在被用于非法注册的风险
电信赠送卡的实际使用成本常被隐性条款抬高,建议用户在激活前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套餐细则,保留合同原件与沟通记录,遇纠纷时及时通过工信部12300热线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