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低价套餐的真面目
广告中常见的“19元无限流量”套餐多为已下架产品,不法商家通过伪造“绝版回归”等话术吸引消费者。部分宣传中的180G大流量套餐实际包含150G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通用流量占比不足20%。更有运营商将首年折扣价作为长期资费宣传,次年自动涨价至39元/月。
隐形费用:优惠背后的附加条件
低价套餐常暗藏以下附加收费条款:
- 激活首充100元才可享受优惠资费
- 超出流量后自动切换高价计费模式(3元/GB起)
- 视频清晰度限制(超高清需购买提速包)
- 预存费用与会员服务强制捆绑
合约陷阱:解约成本远超预期
部分套餐强制绑定2年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赔偿金。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增加用户解约难度:
- 合约期内禁止降档套餐
- 停机超15天仍扣除当月套餐费
- 解约需线下营业厅办理
限速套路:无限流量的文字游戏
所谓“无限流量”通常设定20-30GB高速流量阈值,超出后网速降至128Kbps以下,实测无法正常观看标清视频。部分套餐更存在高峰时段动态限速,晚间网速降幅可达80%。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网或线下营业厅核验套餐真实性,重点关注合约期限、流量构成、资费有效期三大要素。建议办理前要求工作人员书面确认通用流量比例,并留存宣传物料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