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僻字群体的数字化困境
全国约6000万姓名含生僻字的群体在办理通信业务时,常因系统无法识别、输入或打印特殊字符,导致实名认证失败、业务办理受阻。典型案例如博士黄䶮因生僻字无法申领电子社保卡,市民刘?在税务系统中遭遇退税难题。这类问题暴露了数字化服务中的“盲区”。
二、上海电信的破局方案
上海电信通过三阶段改造实现全流程服务升级:
- 字符识别技术突破:支持超过7.3万个汉字库的实时校验
- 输入输出系统优化:定制化键盘与打印模板适配生僻字
- 多终端兼容方案:确保营业终端、自助设备与线上平台同步支持
该方案使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通信行业生僻字无障碍服务的城市。
三、办理流程与服务优化
用户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业务办理:
- 携带身份证至任意上海电信营业厅专属服务窗口
- 通过专用设备进行生僻字录入与系统核验
- 现场打印带有生僻字的标准化业务凭证
项目 | 改造前 | 改造后 |
---|---|---|
识别字符量 | 3.2万 | 7.3万+ |
业务办理时长 | ≥3工作日 | 即时办结 |
四、行业协同与未来展望
上海移动、联通正参照电信方案推进系统改造,预计2025年底实现三大运营商全渠道支持。市大数据中心已建立生僻字数据库共享机制,推动金融、社保等领域同步升级。该模式为全国数字化服务标准化提供了“上海样本”。
上海电信通过技术创新与跨部门协作,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生僻字服务难题。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包容性,更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