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条款模糊化:用户签字即默认?
电信宽带合约办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合同说明不透明现象。工作人员常以”免费升级””内部特权”等话术诱导签约,实际操作中却将设备租赁费、附加业务费等关键条款隐藏在冗长协议中。有消费者反映合同上”阅读并同意”等字样均为工作人员代签,仅要求用户签署姓名。更存在未明确告知用户即办理网贷分期的违规行为,导致消费者事后发现36个月分期账单。
二、隐性收费项目层出不穷
通过分析多个案例,可归纳主要隐性收费类型:
- 副卡绑定:宣传”免费副卡”实则每月收取10元/张费用
- 设备租赁:光猫、摄像头等设备安装时称”赠送”,实际按月收取15-30元租赁费
- 提速服务:宽带调速费20元/月未经用户确认直接生效
有用户办理169元套餐后,每月实际扣费达530元,其中包含多项未明示的增值业务。
三、解约困境与高额违约金
合约机制存在明显不对等性,具体表现为:
- 注销宽带需同时解绑手机号,否则需支付双倍违约金
- 违约金计算标准模糊,有用户需支付800元解约金
- 设备归还时强制要求赔偿双倍光猫费用等不合理条款
即便消费者发现受骗后投诉,运营商多以”已签合约”为由拒绝调整,投诉部门处理时采用话费补偿诱导撤销投诉。
四、消费者应对策略建议
为防范合约陷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办理前要求书面说明全部费用明细,重点确认是否存在设备租赁费、附加服务费
- 拒绝代签行为,坚持逐页阅读合同条款,特别关注违约条款和期限约定
- 保留业务办理时的录音录像证据,遇到强制消费立即向工信部投诉
- 定期通过官方APP查询账单明细,发现异常扣费及时申诉
当前电信宽带合约机业务确实存在系统性消费陷阱,主要表现为条款披露不完整、收费项目隐蔽性强、解约成本过高等问题。消费者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应建立套餐备案审查机制,要求运营商在合约中明确标注重点条款,切实保障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