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库访问控制配置
通过修改默认管理员账户和设置复杂密码建立基础防护,建议密码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且长度≥12位。采用最小权限原则为每个应用创建独立数据库账户,限制非必要IP的访问权限,并通过云平台安全组实现网络层隔离。
- 禁用root远程登录,仅允许本地客户端访问
- 启用多因素认证机制
- 配置IP白名单访问策略
2. 数据加密策略实施
对敏感数据采用AES-256等强加密算法进行存储加密,传输层强制启用SSL/TLS协议。建议每季度轮换加密密钥,并通过密钥管理系统实现密钥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类型 | 加密方式 |
---|---|
静态数据 | 磁盘级加密 |
传输数据 | TLS 1.3+ |
3. 备份与恢复机制
采用全量备份与增量备份结合的策略,建议每天执行增量备份,每周执行全量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跨地域的OSS中,并通过定期恢复演练验证备份有效性。
- 配置自动备份任务
- 设置备份保留策略(建议保留3个月)
- 启用备份文件加密
4. 监控与审计系统
通过数据库代理实现流量过滤,记录所有操作的详细日志并保留≥180天。设置CPU使用率、异常登录尝试等阈值告警,建议每周进行安全事件分析。
5. 基础安全加固措施
定期更新数据库版本和补丁,配置系统防火墙仅开放必要端口。启用SSH密钥认证替代密码登录,修改默认远程端口降低扫描风险。
通过多层防护体系构建数据库安全架构,需持续优化访问控制、加密策略和监控机制。建议每季度进行安全评估,结合业务发展动态调整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