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费礼品背后的常见诈骗套路
近年来,多地出现以”移动流量卡送洗衣液”为名的营销活动,其核心套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 诱饵投放:通过电话、线下摊位宣称免费领取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利用”零成本”吸引中老年人参与;
- 信息套取:要求提供身份证、手机号或进行面部识别,美其名曰”系统测试””任务登记”;
- 资金诈骗:诱导支付所谓”激活费””服务费”,或转售非法注册的手机卡牟利。
二、隐藏的个人信息与法律风险
此类活动看似无害,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 身份信息被用于非法办理手机卡,可能导致信用受损;
- 实名认证的号码成为电信诈骗工具,受害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 支付记录泄露后被用于精准诈骗,造成更大财产损失。
三、防范指南与应对措施
为避免落入陷阱,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 警惕”免费”承诺,核实活动主办方资质;
- 拒绝提供身份证原件,谨慎授权生物识别信息;
- 及时冻结异常扣费,保留凭证向12315投诉;
- 定期通过运营商查询名下电话卡数量。
四、典型案例解析
2025年安徽某移动营业厅以赠送洗衣液为名,诱导消费者支付1999元激活学习机,最终因虚假宣传被查处。类似案例中,诈骗分子通过”免费-小额付费-大额诈骗”的三段式话术逐步突破心理防线。
免费礼品背后往往存在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消费者需提高警惕性,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基本原则。遭遇强制消费时应立即终止交易,通过合法渠道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