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流量扣费:套餐外的「偷跑」陷阱
多数用户反映,在未主动使用流量的场景下仍被扣费。有案例显示,用户在家连接WiFi时,系统仍通过蜂窝网络产生流量消耗,甚至凌晨时段出现微小流量记录。更可疑的是,相同256KB流量在不同日期出现0.07-0.08元的差异计费,而超过200MB流量时单价陡增至约0.1元/MB,这种非线性计价模式与常规套餐存在明显矛盾。
二、套餐外费用规则不透明
该套餐存在两个主要收费陷阱:
- 套外流量最低按0.29元/MB计费,30元/GB的单价是市场价的6倍
- 部分营业厅存在「日租卡」误导宣传,实际产生每天1元的基础费
更隐蔽的是,运营商未对套餐外消费设置预警机制。有用户充值100元后,因多次小额流量扣除导致话费快速耗尽,事后查询才知累计扣费达30元/月。
三、系统漏洞与计费异常
技术层面存在三大争议点:
- LTE/5G网络切换时可能触发CMNET计费协议
- 双卡手机默认上网卡设置引发误扣
- 运营商系统未区分必要流量(如短信验证)与主动使用流量
典型案例显示,用户仅接收短信验证码即产生持续流量记录,而运营商以「网络功能未关闭」为由推诿责任。
四、用户设置与运营商责任
争议焦点在于责任划分:
- 运营商未明确告知需手动关闭蜂窝数据
- 苹果等系统默认开启后台服务更新
- 流量使用阈值提醒功能缺失
有效解决路径包括:登录移动APP核查详单、关闭蜂窝数据开关、投诉时引用《电信条例》要求退费。有用户通过投诉成功追回超额费用,实现两年免充值。
该套餐设计存在「低月租高套外」的盈利模式缺陷,结合系统计费规则漏洞,形成持续性扣费陷阱。建议用户定期核查话费详单,必要时通过12345或工信部渠道维权,同时运营商应优化流量监控机制,履行实时消费提醒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