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惠宣传与资费不符
运营商常以“10元/月”作为宣传重点,但实际资费结构包含基础套餐、返费活动和合约期条款。例如某套餐基础资费为29元,通过充值返现后才显示为10元,且优惠仅限首年。更存在客服口头承诺“永久优惠”,实则一年后恢复30元原价的案例。
二、流量使用暗藏限制
该类流量卡存在三重使用限制:
- 流量虚标:标称100G流量中,通用流量仅占5-10G,其余为定向流量或省内套外流量
- 限速阈值:用户反映实际使用20G后即被限速至1Mbps,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 区域限制:90%流量仅限省内使用,跨省需额外付费
三、隐形扣费防不胜防
用户可能因点击广告弹窗、套餐到期未提醒等原因产生额外费用。典型案例包括:
- 误触广告页面自动开通9元增值服务
- 合约到期后未主动降档,资费自动恢复原价
- 超出流量按5元/GB收费,未设置消费上限
四、合约期与注销陷阱
该类套餐普遍设置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注销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某案例显示:
使用时长 | 违约金比例 |
---|---|
<3个月 | 剩余月费×50% |
3-12个月 | 剩余月费×30% |
同时存在线上注销通道隐蔽、线下营业厅推诿等现象。
消费者办理此类套餐时需重点核查三要素:登录掌上营业厅确认ICCID码/PUK码/服务密码是否齐全;通过运营商APP验证通用流量占比;仔细阅读电子协议中的违约金条款。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资费结构透明的短期套餐。